一中是个大学校——颜志复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5619

原一中教师 颜志复


  我在临川一中任教的十年,是中国努力终结“文革”、开始拨乱反正的时期,也是学校历尽班磨练、逐步走向辉煌的时期。说“任教”也不大确切,因为有一段时间无教可任,带了一班学生在火焰山农场种菜养鸭,走“五七”道路,而其他时间也是半学半教,边学边教,又学又教。教的水平一般,而学到的东西却很多。

  一是进取精神。学校的各年级、各班级、各科室都有一股不甘落后、奋力争先的精神,似乎时刻都处于竞赛状态。学习成绩要比、文体活动要比,农场的花生、西瓜长势更比,甚至连“批《水浒》”之类的“政治游戏”也搞得有板有眼,好象也要比一比。(随便一说:七四年那个“反潮流”运动,更是有声有色,几次集会,几次游行,最终“冲”进了县委大院,“夺”回了被占的原校舍。这种典型的“打着红旗反红旗”,至今想来,犹自暗笑。)在我的印象中,临川一中在各项活动中,似乎没有落后的时候。所以,它日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江西及至全国名校,在我看来,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二是团队精神。当时校长黄华昌的最大特点是知人惜才,豁达大度。我年轻气盛,时有顶撞冒犯,但都能宽容包涵,老师大多是各之检查,却具惺惺相惜之雅量,而无文人相轻之恶习。学校上下一心,一呼百应,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强烈感知集体的关心和温暖,也愿意为它尽心尽力。并不安分的我在临川一呆十年,除了几分无奈,受这种精神感染应是主要原因。

  三是吃苦精神。当时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特别在上顿渡桥边的时候。我的宿舍不足5平方,唯一的窗口外面是县酒厂的污水沟,臭气熏天,蝇蚊成堆。因此,即使36度的高温夜也只能紧闭窗户,躲在帐内,任热汗洗身。这样的日子,我过了三、四年,似乎也不觉得怎么苦,理由很简单:大家都差不多。临川农家子弟的吃苦精神更使人感动。住校生要二、三个人睡一张窄窄的单人床,其拥挤程度不亚于“严打”时的监狱(恕我比喻不当)。但是,艰苦的条件和当时盛行的“读书无用论”,都没有太多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文化底子比较扎实,所以高考一恢复,就有大批学生上了大学,为此后临川一中长期的高升学率开了头炮。

  我在临川一中学到的东西还很多。因为教了几年政治,一些基本道理熟记于心,所以,日后我担任县委宣传部长时,尽管情况复杂,而且本人思想活跃,但言行决不会出格离谱。因为教了几年语文,改过成千上万篇作文,由此养成的习惯,虽然使县政协的秘书们一度不胜其苦,却也使他们拿出去的文章不至被人看轻。

  总之,临川十年,受益终生。我感谢曾经在政治、业务和生活上关心帮助我的领导和老师,思念曾经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同事和同学,也时刻记忆着临川的山山水水,特别是校园墙外春风中的油菜花和宜黄河桥边月色下的沙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