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奥妙——李抚生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5890

临川一中建校五十周年,校方要我写篇文章,我不好推却,只得听命。可写什么呢?庆贺的言辞必不可少,歌功颂德的话很有写写的必要,师生、同事之间的浓厚情谊也非抒发一通不可。可我总觉得,这些内容毕竟太一般化了,还应该多花费些脑力,写一点能触发人们思考的东西,叫人看后少有些浪费时间的感觉。

  1961年我从江西师范学院外文系毕业,分在省城工作,一年后重新分配到当时的临川县中学(后改名为临川一中)任教。那时,学校创办仅有六年时间,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我是花了三块钱雇了一辆马车颠到小镇上顿渡报到的。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没有电灯,晚上老师点着煤油灯办公,学生在汽灯下上晚自习,学校没有自来水,要水用,就用长竹竿做的称竿把盛水的吊桶从老深的井里吊上来。

  学校老师大多是些从学校毕业不久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玩起来嘻嘻哈哈,干起来不怕熬夜,有时上午没课,早饭也赶不上吃,教工食堂的胡师母总是象慈祥的婶娘一样为他们留好早饭。当时的校长黄定华,虽然年纪才三十出头,可老练成熟,口才笔才都不错,在师生中很有威信。作风严谨的教导主任张为曙辅佐着校长带领着全校师生艰难地起步、跋涉、攀登。虽说学校历史短、底子薄、条件差,硬是干出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叫人不敢小视,几年功夫就跻身于地区重点中学的行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红旗单位,受到国家有关单位嘉奖。

  在这一和谐、团结的大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十分真诚,当时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确可以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来概括。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仍然是甜津津、美滋滋的。文化革命一场大风暴,把天下搅得大乱,临川县中也不可能是世外桃源。揪“黑帮”,斗“走资派”,大串连,大联合,学生老师陆续下放农村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也卷起铺盖,被光荣下放到广阔天地里去了。可惜啊,临川县中就象一只正待向高空飞翔的雄鹰被打折了翅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彻底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见太阳。一切逐步走上正轨,临川县中也一样。特别是恢复高考以后,临川县中在经历了一段疗伤、康复的过程之后,又开始积聚力量,准备向更高的蓝天翱翔了。1978年,我被召回临川一中(刚改此名),在黄华昌校长的领导下,将迸发出来的全部能量,融入了学校再度腾飞的事业,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些工作。可以说,这些日子里,我干得卖命,累得够呛,但干得开心,至今无怨无悔。恢复高考以后,临川一中这部车开始步入高速行驶的快车道,迎来了接一连二的辉煌。1991年11月,我调离了临川一中,人虽不在一中,心却始终与之紧紧相连。时至今日,我还在注视着一中,经常为一中的办学成绩而兴奋。

  因为我多年在临川一中工作,又担任过临川一中校长,所以经常会有人向我询问有关该校的事情。特别是去年,临川一中在高考中创造了奇迹(不仅录取高校人数大面积丰收,而且考上顶级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得令人不敢相信),于是更有不少人向我打听临川一中成功的奥妙:是他们的学生特别聪明还是他们的老师教学艺术出类拔萃,抑或是他们的校长领导才能超群出众?

  说临川的学生特别聪明?我看未必。应该说,每个地方都有一定数量的高智商的学生,也都有一些中等智商或少量低智商的学生。这一概率哪里都大体不相上下。怎么能说临川的学生特别聪明?更何况,决定学习成绩好坏、考试分数高低的因素多种多样,绝非仅靠学生智商高低一项。从我当高三班主任的经验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抚州地区有几个县的高三落榜学生插入我班“回炉”,第二年高考,大多数都能增加考分几十分,有些人还会多考100多分,考进了著名重点大学。这难道说明这些外县“回炉生”在本县学习时不聪明,到了临川一中就聪明了吗?依我看,也不能说临川一中的老师教艺超群、水平最高。从地理位置来看,学校地处小小的上顿渡镇,它哪能象大、中城市的中学那样能吸引住优秀教师?从生活待遇来看,1985年以前学校未建一幢教工宿舍,除了国家规定的工资之外,老师的“额外收入”几乎为零。这几年,老师的经济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与省市同级兄弟学校相比,不相上下,甚至差之甚多,与发达地区的同行相比,更是少得可怜。从工作条件来看,临川一中学生成班率历年居高不下,因此老师工作负担沉重;多年以来,除高三老师有个集体办公室外,其他人都只能在家里伏案工作。仅凭以上三方面的条件,临川一中能把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师吸引过来吗?说临川一中的校长才能出众,起码我就不敢夸此海口。据我所知,临川一中先后五任校长的第一学历,除了一个是大学本科毕业之外,其中两个是大专毕业,而另外两个连大学门槛都没有跨过。单凭这一点来看,你就不能妄夸他们“水平最高”了。

  那么,临川一中成功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办一所学校,离不开四大要素:领导(包括学校领导及其上级领导)、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而临川一中办学的四大要素与外地学校相比都具有较大优势,那就是,社会上普遍夸赞的“四苦”精神(领导苦抓、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育)。我认定,这才是临川一中多年来一路辉煌、长盛不衰的奥妙!

  限于篇幅,我不能对“四苦精神”进行全面介绍,只想就“老师苦教”和“学校领导苦抓”两个方面挂一漏万地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临川一中的老师特别敬业,通俗的说法是教书特别卖命,有些事说来有人也许难以相信,可我下面要说的,都是一些千真万确的事实:

  79年高考期间,一位高中毕业班语文老师的母亲病情十分危重,家中要他火速赶回抚州送终。他匆匆赶回家看望,可想想第二天上午考的是语文,他还是放心不下两个班学生,下午,咬咬牙又返回了学校。就在这天半夜,生他养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他为了忠于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没有尽到做儿子的孝道,相信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不仅不会怪罪自己的儿子,反而会完全理解儿子对自己学生的一片痴情。

  一位从农村信用社调来一中任教物理的老师,老婆、孩子都吃农业粮,家庭生活特别困难,调来县城工作后每月还要花一大笔钱去为家属买议价粮。一位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到一个机会,向县公安局长反映了这一情况,这位局长动了恻隐之心,同意拿出数量很有限的返销粮指标,为他解决这个大问题。这位学校领导听后,马上找到这位老师,告诉他赶快去找公安局长。真没料到,这位老师居然说:“我上午还有课呀,走不动。”多么敬业的“傻”老师啊!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临川一中的文字科老师,几乎人人都有一件宝物——刻写用的钢板,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在黑板上抄写题目的时间,大家都学会了刻写讲义。当时刻写钢板是一项无报酬的义务劳动,可老师们乐此不疲,一年时间就把一块钢板刻磨了。多么吃得苦的好老师啊!这就是临川一中老师“苦教”的真实写照!我理解,这里所说的“苦”,主要不是说缺吃少穿,而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苦心追求。

  曾经有些外地同志问我:“听说临川一中的老师能捉到高考题目,真有此事吗?”我想了想,回答说:“临川一中的老师不是神仙,哪能如此神奇?但话得说回来,教得好的老师高考题目是不大会逃过他们的视野的。捉到高考题目的奇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须知,“苦教”并不能理解为只会加班加点,硬拼苦熬。离开了“苦”,当然不叫“苦教”,但这里的“苦”,不单是“苦”身,更重要的是“苦”心,即动脑筋。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从“不太会教”到“会教”,从“会教”到“善教”、“巧教”的飞跃,“善教”、“巧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每年,学生从考场下来,常常会听到他们兴奋地议论:某某老师又捉到了题目!临川一中的教师平时教学扎实全面,决不投机取巧,但到了高考复习,就把复习的大网越拉越小,最后的结果,要么是把高考的内容一网打尽,要么是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各种题型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偶尔也有把高考原题抓到的时候。看起来,事出偶然,但这种偶然是建立在必然之中的,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这就是“善教”、“巧教”的必然结果。

  有人认为,临川一中办学成绩如此令人称赞,大概他们的校长水平特别高吧?非也。那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关键是“领导苦抓”。

  学校领导从不脱离讲台,是临川一中多年来的好传统。我当副校长教高中两个班语文课,当校长时也教一个高中班的语文课,而且是跟班上,从不回避毕业班教学。学校班子其他成员除总务处个别同志不能任中学课程而未任课外,一律是原来教什么课现在也教什么课,他们除了教课外,其中还有六人兼任了年级主任,分别主管一个年级的全面工作。这些班子成员,既当官,又当兵,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而且往往是所任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带动了全体教师,赢得了指挥的权威。
有人说,临川一中的老师老实、好管。的确如此。发现了临川一中老师的特点之后,若进一步深究其形成原因,人们就会发现,这与临川一中的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管理方式不无关系。当老师们亲眼目睹学校领导不但和自己一道在摸爬滚打,奋力苦干,而且往往比自己更加辛苦,这屡见不鲜的一个个感人场面催生着一股股强大的推动力,驱使老师们心甘情愿地象学校领导者一样献身事业、忘我工作;而学校领导面对那些献身忘我的“拼命三郎”,自己应该尽一切可能关心爱护老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反过来又使老师们觉得非用加倍的勤奋努力工作来报答关爱自己的领导不可,大概这就是人们常的“士为知己者死”吧!领导和老师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必然极大地提高学校领导的权威和领导效率。

   长期以来,临川一中并不热衷于一些单位普遍推行的“坐班制”、“点名制”,而是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粗线条的管理,最终达到了全校教职员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最佳管理效果。对此,外校同志称羡不已。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倘若不是一茬的学校领导精心培育出来的良好风气,倘若没有一批又一批老师长期承袭下来的高度自觉性,这种管理效果肯定是无法取得的。

  在我任临川一中校长时,常有些兄弟学校的校长在我们面前叹气:唉,当校长真难啊,分房子难,评职称难,选模范难,甚至连排课都不太容易……在我看来,这些他们认为的“难事”在临川一中做起来都不太难。在我任期内,不用十天就能把一幢宿舍分得熨熨贴贴,不用一周时间全校老师的职称评得大家心悦诚服。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是学校领导大公无私、公平公正,仅凭这八个字就能赢得全校师生的信任,就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就能化难为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带领全校师生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

  回顾临川一中五十年的光辉历程,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展望临川一中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衷心希望临川一中所有的校友,不管是两鬓斑白还是青春年少,不管是身居国内还是侨居海外,大家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母校出力,为母校增光。我坚信,有各级党政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临川一中一定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为临川一中已取得的辉煌喝彩!

  为临川一中即将获得更大的辉煌祝福!